如何成为一名UI设计高手(2)

来源:网络   作者:热心网友   发布时间:2017-02-28    浏览次数:336

今天,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加剧这一症状

通过网上书店,关于UI的书籍,新书的特点就是标题越来越唬人,又是道又是术,内容的质量却越来越浮躁

除了书籍,当我们想通过网络查找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技巧时,你会发现会有太多人对某一块知识发表见解,可靠性可谓鱼龙混杂,即便按发布时间也难逃一些人新瓶装旧酒转发他人经验

总之,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要找到有用知识比淘宝还难

2.1 决择难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选择,无论是商品还是知识

但,你以为你的阅读选择是你自己做的吗?错了,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别人让你做的,聪明人有一对套路去影响你的决策,最常见的是,某文章标题《2017年设计趋势》看到这样的标题,你就会马上点开,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和《2014年设计趋势》没什么两样,当然绝大部分人是发现不了的

想想自己平时在查阅订阅号推送的时候,你的每一个点击动作都是别人替你做的

像什么深度干货、设计趋势总结、必须掌握的技巧、设计的秘密... ...那都是有套路的,而我们都是被套路的人。

2.3 记忆难

而互联网的出现,还对人们的学习构建了一种障碍,这个障碍不仅表现在选择上,更表现在它正一点点摧毁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要觉得危言耸听,互联网看似客观的把海量的知识呈现在我们面前,事实上我们都在这些信息中快进快出,以Google为例,Google的道德标准不低,号称自己从来不作恶,但是由于它的商业模式中90%的收入来自广告,谷歌的战略就是让你在多个信息中快进快去,在一定的时间内去浏览更多的页面,因为每个页面中都有广告。

人脑在决策的时候,是由前额叶决定,它负责理性的选择

然而学习是由记忆、视觉那部分大脑区域来控制,当上网的时候,面对海量的内容,大脑先要通过前额叶做出决策,帮助我们选择要读取的内容。在读取这些的时候,大脑区将进入调用记忆、视觉那部分模块,但是网站并不会给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是像 Google 一样,不断试图将我们导向其他页面,(手机上虽没有太多干扰,却会不断弹出各种推送提醒)在我们不经意间看到这些提示时,我们的大脑都会下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于是在我们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看似一直在阅读某个文章,实质上大脑一直在前额叶和记忆区不停切换,看似学很多干货,实际并没有被大脑记忆

第三章:学习方法

3.1熟不生巧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无论在各行各业,要想成为一名行业专家,本能的想法是勤学苦练,只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行业高手,为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熟能生巧」,讲述的是一个百步穿杨的弓箭手,和卖油翁的故事

9f15585cbb30a801219c77f2b4e1.jpg

近几年又有一个新名词,叫"一万小时定律"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古今中外,关于如何成一个行业的专家都是一个答案,只要你花时间死磕,就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但这套理论在今天看来却有重要缺陷,为什么这么说?

可无论是射箭,还是卖油都是单一动作,射箭的只需要射箭,卖油的老翁只需要倒油,只要勤奋苦练自然可以成为一名高手。但放在今天,除了车间流水线,还有多少工作是单一指令呢?


3.2 套路

9373586477c4a8012060c8833e1a.jpg

基本功≠初级入门

练习的基础是基本功,基本功的本质不是初级入门,而是成型的知识罐头!简称套路

套路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谈到套路大家就想到骗术,实际上,套路是前人成型经验最凝练的总结。

比如开头提到的成语「熟能生巧」,我们在日常对话的时候只要提到这四个字就明白背后的意思,而不需要追究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出处。设计也是一样,早年我在公司强调,在@2x下元素尺寸最好是8px的倍数,你问我为什么?后面就得扯到安卓和iOS一大坨东西,一讲就会扯太远

如果你的求知欲旺盛,怀揣追本溯源的心凡事都要求证到底。那是不是该先检查房屋的质量、家具家电的质量、以及在用的手机是否会爆炸,以免人生安全收到威胁

社会如此复杂,我们只能选择相信那些自己认为信得过的人,把他们成型的经验和知识拿来就用

3.3 傻练

你以为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不断画图,一万小时画图吗?

当然不是,这是傻练

857558647b68a801219c77311e3c.jpg

一万小时画图的结果也许是闭眼也能操作PS

如果你整天都是做各种英文设计稿,热衷于Dribbble风四处炫技,对设计的理解反而会有很大的阻碍,像美工甚过设计师。设计师的作用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美化,或为了美化制造更多问题

真正的练习是把一个大的知识体系拆碎,拆成一个个小模块,然后分头去练,比如按钮怎么画,弹窗的位置怎么定,UI设计好比一座高楼,是由一块块砖头拼装而成,我们需要把整座大厦拆成一个个砖头去训练

姚明说过,美国NBA的篮球明星他们训练往往是打拳击,你会问拳击和篮球有什么关系?

拳击可以训练一个人下肢的移动速度和上肢的力量,反过来这对篮球特别有用,这就是拆解的思路

最近我发起的站酷活动明明讲得是配色和包装的练习,模板却只有三个页面,而不是出某个APP的整体效果,用的也是拆解的思路

第四节:学习环境

4.1 内心环境

心理学界把学习分为三个区

68675868f511a8012060c8468986.jpg

核心部分叫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你会特别舒服,在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知识你都得心应手;

而最远的区叫恐慌区,那里的知识你都不清楚,不了解;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有一个区,叫学习区,又叫做"脱离舒适区",学习的本质就是永远不舒服,永远在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在已有的知识领域中,你全知全能的,可你一旦想增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就得通过费力的征战去扩大地盘

学校里有很多学霸,教材上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所有习题都见过,每次考试都是好成绩,但进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却不太顺利,为什么?成绩好说明他不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因为他在舒适区里待太久,对外界新知识的强烈挑战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这

4.2 外在环境-上

研究生期间都有一个角色叫导师,导师在英文里叫Adviser,这个单词还有另一个意思,叫顾问。

顾问就是不断给我们做的事情提供一些及时的反馈,为什么目前培训班的教学都强调小班授课,为的就是为更多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课堂互动),然而培训班多招是常态~ ╮(╯▽╰)╭

很多人觉得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老师录个视频,然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就能获取知识。

对不起,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真正有效的互联网课堂不仅有网上的学习资料,关键还要有学习反馈!显然录播的课程是不具备学习反馈的。

b6bf5868f52aa801219c77f0a4d8.jpg

你也许会说网络直播授课,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直播进行互动。但接触过直播培训的同学应该知道,直播的课程时长是固定的,时间一到老师就下线。以某线上UI培训班为例,每周3节课,每节课为45分钟,你觉得在这45分钟里,学生又能和老师进行多少次课堂互动?

1234共4页
联盟广告
×

感觉还不错,那就赞助一下吧!您的鼓励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打赏说明:您的赞助我们将用于购买网络带宽和优质设计资源,提升用户体验!

标签:ui干货

相关推荐

http://www.shejixf.com/shejijiaocheng/uisheji/5641.html
×

一键快速登录后才能下载本站资源

新会员登录即可获取5学币奖励,超爽下载!

×

一键快速登录后才能下载本站资源

新会员登录即可获取5学币奖励,超爽下载!

×

充值学币 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