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先锋小编今天分享中国风在电商设计中的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下半年,往往是电商设计师最繁忙的季节,双11、双12、双旦节等重量级节日接踵而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与双11、双12活动页百花争放的多元化设计不同的是,春节前夕的最后一个电商大促节日:年货节,页面风格却更趋向于一个统一的风格:中国风。
由于年货节直接对标的是我国传统的春节,因此在整个设计风格上都会更贴向充满节日氛围和中华传统元素的中国风。
然而,市面上一些中国风页面与KV的设计,却有一种“刻意用力写命题作文”的牵强感。对中国风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只做到了元素上的引进,将固有文化符号进行一个无序的堆积。
如何设计一张神形具备的中国风电商海报?如何将固有的文化符号提炼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如何根据产品特性,从内核层面融入中国风特质?在学习技法前,我们不妨以史为镜,从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
追根溯源,中国最早的商业海报雏形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集市中的商铺用来推销自家产品,吸引顾客的古老商业标志叫:幌子。
幌子,又称“望子”,是我国古代用来吸引顾客的视觉引导物。它作为店铺营业的标志,早期由布艺制作,挂在杆头,悬在店铺门口,形似旗帜。
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了秦始皇灭六国的统一、汉朝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争,中国古代进入了精神文化发展最为蓬勃的唐宋时期。
唐诗宋词的文化浸染,平静年代商业的发展及精神追求,极大地促进了消费与商业竞争。因此,为了争抢顾客,幌子从材质、样式与配色得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改良与美化。不少设计者从当时皇宫建筑的样式中吸取灵感,添加了各式花纹。
至此,由争夺市场所孕育出的对商业美的追求开始生根萌芽。
但西风东渐,晚晴末期,受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特殊历史与国情影响,中国的平面设计出现了断层。至此,中国古代平面设计匆忙的画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设计起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50年解放初期的这近百年时间。
由于这百年是介于古代设计史和当代设计史之间一段跨时代转折意义的历史,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史。
二十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些月份牌和招贴画,这便是中国近现代早期平面设计的开端。
月份牌海报是有据可查的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海报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设计者们在传统文化和外来理论之间的徘徊和踯躅:海报中体现了中西美术概念的融合与碰撞,一方面,它临摹西方的文案、样式与图腾;另一方面,它又沿袭中国的传统国画艺术。
从当时的海报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花鸟山水国画的技法影子,同时,月份牌还结合了西方传教士郎士宁等人由欧洲带来的透视法则。以主观感情为核心的写意国画和以客观科学为主旨的立体透视相互碰撞,翻开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的新章。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国画的笔法结合西方立体塑造理论,又受到欧洲商人带来的资本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加入了这场设计风格的革命。
随着西方经济文化的输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沿海地区也逐渐耸立起了高楼大厦与百货公司,街头巷尾的高楼建筑与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牌,整个城市逐渐有了现代都市的雏形。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创作家,为推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设计师都冰如、鲁迅、闻一多、沈从文、巴青等。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放后,我国的海报又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思想意识与形态的展现。它以苏联美术为标杆,核心内容虽然倾向政治宣传,但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群众艺术参与度高等因素,这一时期同样在我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中留下了不少至今也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
文革时期,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这种重创直到文革后才得到了一定缓解。同时,文革后的改革开放,也正式宣告中国平面设计结束了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正式开启了现代平面设计新篇章。